原标题: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措施。
脑积水的手术治疗措施
1.分流到脊柱结构
1)分流到脊髓硬膜外腔:1955年Hakim在4个患交通性脑积水的儿童身上进行了脊髓蛛网膜下腔一硬膜外腔分流术,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不佳。
2)蛛网膜下腔一椎体内吻合:1950年Ziemnowicg用蛛网膜下腔椎体内吻合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但 Schulze在5个病人身上试用之后效果不佳,尽管如此Schulze还是认为这个方法值得进一步试用。
2.分流到胸腔结构
1)1914年Heile作了侧脑室一胸膜腔分流术。50年代中期 Ra砒ff等报告用该方法治疗脑积水在开始时有效率可达65%,但后期常因分流管的脑室端或胸腔端阻塞而需重作分流。2)分流到右心房:1955年起Pasadena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以确定分流到循环系统的可行性。同年,Pasadena在一导水管狭窄的患儿身上作了侧脑室一心房分流术,但2年后由于分流管阻塞该患者死亡。与此同时有一机械师Holter因其孩子患有脊膜膨出合并脑积水而努力不懈地发明一种可用作颈内静脉或右心房分流的阀,当时他并不知道Pasadena的研究。以后他又改进了这些阀,这就是目前普遍应用于心房和腹腔分流的阀门装置。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外科医生们都选用侧脑室一心房分流作为治疗脑积水的方法,但到70年代又倾向于作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979年George等报道了25年中在410个病人身上进行的840次 VA和VP手术的CSF感染率,前者为11.4%后者12%。他1门发现感染常发生于非常年轻和年老的病人;预防性应用抗菌素的效果可疑:约2/3的感染发生在术后1月内;外科医生是引起感染发生的最大因素,由于各人的经验与技术的差别,可使感染发生率相差50倍。
3.分流到腹部结构
1)侧脑室一腹腔分流:1898年Ferguson首次将腰段蛛网膜下腔的CSF分流到腹膜,但效果不佳。1963年Scasff总结230例此类手术,55%的患者脑积水得以控制,但在58%的病人身上分流管阻塞,死亡率是13%。随着分流管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如抗虹吸阀门的设计,能防止患者头抬高时颅内压过度下降,腹膜导管置于肝脏上以防止导管被大网膜和小肠袢梗阻:微孔过滤器的应用以防止肿瘤通过CSF播散等使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正如Davidson近来报导的那样,虽然V-P有以上种种进展且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大大小小的并发症而影响其远期疗效。
2)分流到网膜囊:1956年Picaze提出将腰段蛛网膜下腔的 CSF分流到网膜后间隙以避免导管被大网膜阻塞。Pasadena亦做过5例效果很好,并提出如能衙化操作如用腹腔镜将导管插到网膜囊则该手术可能较其它腹腔分流术为好。
3)分流到输尿管:1925年Heile首次报导将CSF分流到输尿管。近来Smith等报道了一种不需作肾切除的改进技术--在接近膀胱处切断输尿管,将输尿管的近端部份移植到膀胱壁上而将其远端部份与分流管连接,术前需作膀胱造影以排除能导致上升性感染的膀胱一输尿管逆流情况的存在。
4)其它:尚有侧脑室一胃分流(1965年Alther报导),侧脑室一胆囊造瘘术(1958年Smith报导),蛛网膜下腔一回肠造瘘(1959年Ne啪ann报导),蛛NNTN一输卵管分流以上方法虽有报导甚至有的初步看来颇有前途,如蛛网膜下腔一输卵管分流术,但总的来说临床上并未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