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六次全国神经病学术会上,"要把缺血性脑卒中作为急症救治"成为全体与会者的共识。许多专家报告的研究成果再次从不同侧面证明:缺血性脑卒中起病后6小时内,是最有利的治疗时机!紧紧抓住这一"时间窗",就能大大提高治愈的成功率。
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远高于心肌梗死,估计全国脑卒中病人每年新发病例数在150万人以上,因脑卒中死亡约130万人,而且幸存者许多留有严重后遗症。所有这些,恐怕无不与缺乏早期诊断、及时救治有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徐庆中教授说,通过尸检的病理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神经细胞由于缺氧,在一定时间内,坏死病灶的周围脑组织所受损伤仍是可逆的。由此提出了"半暗带"的概念。一般认为,"半暗带"自缺血后一小时后即出现,通常可持续24小时,这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在这一时间内,只要采取措施促使"半暗带"向正常组织转化或使它稳定不继续恶化,就能赢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北京医院许贤豪教授报告了在脑缺血的"半暗带"中,发现有损伤性细胞因子存在,消除它们无疑可挽救"半暗带"。所以,在"时间窗"内无论抗凝还是溶栓,若辅以免疫治疗,会提高整体疗效。
临床研究也支持"时间窗"观点。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陈清棠教授,向与会者报告了由她主持的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中期分析。这项全国40余家医院参加的研究课题表明,"时间窗"控制在发病后6小时以内,409位病人全部采用国产药物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250位在"时间窗"内治疗的病人,溶栓24小时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标准)增加了10分。溶栓后90天,46.6%的病人ESS达到95分,受损的脑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研究还显示,在"时间窗"内,3小时内接受溶栓者,ESS增加幅度还要明显好于3~6小时内溶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