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或疾病,而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或消除疼痛是治疗常见疼痛的基本方法。和其他药物一样,镇痛药物在治疗疼痛的同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镇痛效力,并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四类镇痛药适应症各不同
常用镇痛药物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一、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代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布洛芬胶囊、扶他林、西乐葆等。
二、弱阿片类镇痛药,如可待因、右丙氧酚等。
三、强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缓释吗啡、羟考酮、丁丙诺菲等。
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如曲马多、阿米替林、多赛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苯妥英钠等。
上述镇痛药物分别有不同的适应症,只有对症用药疗效才更佳。第一,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以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第二,弱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用于中度以上各种疼痛的治疗,此类药物的小剂量一般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复方使用。单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第三,强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用于重度癌症疼痛的治疗。其缓释制剂也可以短期用于非癌症疼痛的治疗。第四,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如曲马多可以用于治疗轻中度软组织痛、关节痛、头痛和癌症疼痛。卡马西平、普瑞巴林、苯妥英钠可用于治疗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等)。这类药物还可以作为强阿片类镇痛药的辅助用药。
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与其他药物一样,镇痛药物也有不良反应,要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安排,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选择镇痛药物。从低剂量开始,缓慢增加用药剂量,谨慎选定合适剂量。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生成。非甾体抗炎药就是通过减少炎性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目的。同时也正是由于药物导致前列腺素生成减少,从而使消化道黏膜失去保护,易发生炎症、出血、溃疡,甚至穿孔。
阿片类药物均可引起相似的不良反应。癌症疼痛患者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期间常发生便秘,通常预防性地给予缓泻剂,可有效减轻症状。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老年患者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通常两三天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医生可在止痛开始时给予小剂量止吐药(如胃复安等),加以预防。虚弱的患者服药后易出现过度镇静和认知障碍,应用阿片类药物时,应同时停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安定或催眠药等。
目前复方镇痛药物的应用很受欢迎,因为复方镇痛药物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混合在一起,在达到同等镇痛效力的同时,药物的剂量减少了。通过发挥不同镇痛药物的协同作用,既增强了镇痛效果,又减轻了药物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应尽可能使用复方镇痛药物,以便将单一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
对慢性复发性和间断爆发性疼痛,可以用短效、速效止痛药。最常见的疼痛是轻度和中度骨骼肌疼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成人用该药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4克,连续服用不超过10天。必须长期使用,也应仅限于需要时,不能每天或按时服用。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天后,改用其他镇痛药物10天,然后再重新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老年患者体内含水量减少,肝肾功能减退,肾脏排泄功能减退,药效学和药代学特点为"起效慢,药效增强,消除慢"。所以老年人反复用药时,药物可在体内蓄积,使血药浓度增加。同时,因体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药物毒性反应增强。因此老年患者使用镇痛药物时要注意个体化的剂量调整,准确设计用药剂量,及时并反复评估药物的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更换药物种类。
癌痛患者使用镇痛药物控制疼痛的第一步,是在治疗开始前,必须由医生对疼痛作全面的记录和诊断。强阿片类药物如羟考酮、吗啡或芬太尼均可用于重度癌痛治疗。羟考酮无毒性代谢产物,疗效佳,患者耐受性好,是老年疼痛患者的较好选择。患者使用芬太尼贴剂时,须警惕呼吸抑制的发生。使用阿片类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当出现爆发痛时,需要用长效制剂控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