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肥厚性心肌病的遗传学说:约55%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或有明确的家族聚集倾向。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其遗传表型属异质型。在不同家族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发病率和病态表现各不相同。肥厚性心肌病的遗传学说被认为可能与组织相容抗原(HLA)系统有密切关系。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人群中,HLA-DRW4,Ag,B5,B4 抗原的出现率增加。近年来有关肥厚性心肌病致病基因研究有了重要发现,大约50%的病人是由心肌蛋白基因突变所致,其余50%的病人致病机制不清楚。Matkins 在1994 通过在家族连锁研究,显示至少有5 个独立的位点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因突变而引起肥厚性心肌病。并根据人体染色体组命名为“肥厚性心肌病位点1~5”。其中3 个基因已标码为β 肌凝蛋白重链(β-HMC)基因、肌钙蛋白T 基因及α-肌钙蛋白基因,其各自的染色体位点分别是14q1、1q3 及15q2。第4 个位点在11q11,第5 个位点尚未肯定。已知在不同家族中,β-MHC 基因至少有30 个以上的独立突变点,所以,这种多相的异质型表现,不仅在临床症状方面不相同,而且心脏组织学形态也各有异。

关于致病基因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在COS 细胞分层装置研究中,见有基因突变者不能由COS 细胞形成肌节,认为可能是肌凝蛋白不能与肌动蛋白相结合。或是结构整合中所必需的其他蛋白发生障碍,导致心肌收缩力损害。还有认为已知的致病基因编码与心肌细胞内的肌原纤维蛋白,导致肌原纤维的排列错乱和肌细胞畸形,形成组织学中所见的“错乱”外观。因而将肥厚性心肌病归结为一种心肌肌原纤维发育不全(dysgenesis)的病态改变,导致心肌收缩力的损害,而心肌肥厚正是心肌收缩力障碍的一种代偿性结果,即异常的生长刺激所致。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