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是指由于脑循环障碍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患者会突然头晕、天旋地转、不敢睁眼、恶心呕吐、心里明白,四肢均可动,就是不敢活动。有的病人还出汗、面色苍白,形容自己有“要死的感觉”。上述症状可以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不等,而后自行缓解。有的一天发作数次或几天发作一次。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无脑血管性器质性改变,且不属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类病人。慢性脑供血不足它的病理基础就是脑动脉硬化,80%的中老年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现象。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是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如果慢性脑供血不足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引起脑萎缩、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因此,可以说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绝不可掉以轻心。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语言障碍、精神性障碍、记忆减退、头昏、头迷、多睡、乏力等,甚至面瘫、偏瘫。经常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疲乏。上述症状以发作时间短,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的等特点。头部CT、MRI和神经体征检查却无明显异常。主要病因: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原因,血管方面的可能原因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炎,动脉狭窄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及低血压;血液方面的原因可以是高血脂,糖尿病,贫血等;其它因素如肥胖,吸烟等也是形成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促发因素。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逐渐下降,因此只要供血发生轻微的变化,就会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
患者有脑循环障碍引起的自觉症状(头痛、眩晕等),无脑的局灶性定位体征,多伴有高血压,有眼底动脉硬化,有时可在脑的灌流动脉听到血管杂音,CT改变:无脑血管器质性病变就可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脑供血不足虽然后果严重,但却是可以预防的,其早期症状是可逆的,正确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的细微变化,对有自觉症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积极给予积极治疗。首先,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减肥。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是增强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第三,要积极治疗血脂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治疗高血压。此外,恩必普、银杏叶制剂和长春西汀等,都能较有效地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发展,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