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指周围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发生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渗入血管壁、血栓形成等损害。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闭塞性动脉硬化与上述疾病有关。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好发于60岁以上老人,并发糖尿病者发病较早。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发生在血管分支处,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病变远端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段路程后患侧肌肉痉挛、紧张、疼痛及乏力,以致“跛行”,休息后迅速缓解,再次行走又复发生。另一症状为休息痛,尤其是夜间疼痛,患者常抱腿而坐,不能入睡,而下垂或受冷时减轻。亦可有足部冰冷、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青紫、皮下脂肪萎缩等表现,甚至可以出现小腿部及足部干性坏疽或溃疡。
诊断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男性病人多见,年龄在中年以上;
(2)病灶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听到血管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间歇性跛行、休息痛、趾部感觉异常或麻木等症状;
(4)患处及远端毛发脱落、趾甲变形、皮下或肌肉组织萎缩,以及肢体远端溃疡、坏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