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血管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的主要作用是将心脏泵出的血液送到全身。动脉内血液的压力较大,血管壁也较厚。正常动脉壁可以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位于动脉的最内侧,与血液接触,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它参与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凝血、白细胞黏附及血管内分泌等过程。中膜是动脉的主要部分,由平滑肌细胞、弹性蛋白和胶原等组成,主要是保持动脉的形态,维持动脉的弹性和收缩性。外膜是动脉壁的最外层,由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平滑细胞组成。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用久了的水管内会形成厚厚的垢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垢斑还会越来越厚,越来越大。形成水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水质不纯,一些不溶的颗粒在水流不稳或水流减慢处慢慢停留下来;另一方面,水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可以不断侵蚀管壁,使其表面凹凸不平,而有利于不溶物质的沉积。这一过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非常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它是多种内、外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下形成的疾病。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人们已找到一些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过度肥胖等等。也提出了许多的学说,其中以损伤反应学说较为重要。
这一学说认为,多种因素(包括机械的、化学的、免疫的等等)的刺激对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内皮细胞剥离,使动脉内膜的平滑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就像水管壁被腐蚀一样。内皮的损伤、血脂(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沉积,加上血小板所释放多种生长因子激活内皮细胞和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合成并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使自身和周围细胞大量增殖。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还可迅速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巨噬细胞吞噬大量的脂质,最终演变成粥样斑块中特有的泡沫细胞。通过以上多因素、多途径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