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是电子计算机轴性断层扫描的简称。是英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新技术。它利用人体组织对X线的不同吸收程度,间隔一定距离用2~600个检测器来接受X线,然后由电子计算机进行图像一数字一图像的信息处理,以诊断人体内部疾病。用这种方法,可使脑的正常和病变组织的物理密度的差别,用具有高度分辨率的断面图像表现出来,而且具有无创伤,定位准确、迅速、安全等优点,现已广泛用于脑与其它部位病变的临床检查。
CT检查分为普通断层摄影和强化扫描两种方法。普通断层摄影时基线多用听眦线(外耳孔到外眦的连线),横断扫描,层厚与层距多为10毫米。为了提高CT的分辨率,可经静脉注射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以提高某些病变的密度,可使普通CT未显示的病变显影,有些病变普通CT虽已显示,但强化后可进一步细致观察。通过强化后的形态与程度,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
脑血栓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脑CT扫描显示脑质密度明显减低,其部位及范围与闭塞血管一致,同时累及皮质及白质,多呈底在外的三角形或扇形,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在低密度区内散在较高密度的斑点状影,代表梗塞区内脑质的相对无损害区。1~2周后,低密度区的密度变均匀且边界较清。
部分病例皮质变为等密度,可能与皮质血供已经恢复有关。低密度仅限于白质,形状不规则,2~4周后梗塞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以后密度持续降低,1~2个月后,达脑脊液水平。梗塞后3~7天直至4~6周,病变可被造影剂所强化,其中第2~3周发生率最高,强化多表现为脑回状,与梗塞的皮质区分布一致,少数呈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且同时位于皮质及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