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就已指出,血栓形成所必须的直接条件是血管壁改变、血流变化和血液成分的改变。时光流逝140余年,尽管人们又发现其它一些诱发血栓形成的因素,但以上三类因素仍是诱发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
1、血管壁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细菌或内毒素、外伤等均能损伤血管壁,暴露内膜下的胶原和二磷酸腺苷(ADP)等,诱发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触发血栓及凝血的开始。
2、血液淤滞:一切使血流停滞的因素均可促使血栓形成。因为血流停滞,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被循环血流稀释,网状内皮系统对这些因子清除作用无法发挥,天然抗凝物质被消耗后得不到补充,致使局部积存足量的凝血酶,从而使淤滞的血液发生凝固。
3、血液成分改变:如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生理性抗凝物质减少,特别是抗凝血酶直减少,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均有利于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动脉、静脉或微血管,动脉血栓形成(如脑血栓)多与血管壁损伤有关。开始为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形成一个较大的血栓头部(白色血栓),而体、尾部相对较小。静脉血栓主要与血流淤滞或血液成分改变有关,其形成过程和血液在试管内凝固相似。开始主要是凝血因子被激活,血栓的主体是红色血栓,但尾部较细,常浮游于血液中,易脱落而造成脏器的栓塞。微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毛细血管壁的损害,易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