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和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运动发育落后和姿势异常的综合症。脑瘫是继小儿麻痹之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6.0‰。
儿童一旦患上脑瘫,以往充满欢乐幸福的家庭往往难以走出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上的阴影。特别在初期,患儿家长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会有强烈的自怜感和罪恶感,对孩子有一种失望和可怜的矛盾心理,这些心理上的问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慢慢的适应,家长对这些问题的适应方式,对孩子,甚至整个家庭的幸福都有很大的影响,更有一些家长根本不承认自己孩子患有脑瘫,这些心理障碍会影响和耽误孩子的治疗,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更不幸的后果。所以必须要重视家长的心理调节。那么,怎样去帮助脑瘫患儿家长克服消极的心理反应呢?
对康复医疗中出现的疗效缓慢的现象,要鼓励他们有信心、有耐心按计划训练,坚持治疗,持之以恒。要让他们明白绝大多数患儿一定会回归学校,走向社会,独立生活。
沟通理解,解决需求
医务人员应该像患儿家长的朋友一样,多交流、多沟通,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甚至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不满、疑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劝解患儿家长要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治疗。医务人员在治疗和生活上要尽可能地提供方便,以减少患儿家长生活上的不便,满足家长正当的生活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增加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
真诚相待,制订计划
因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患儿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儿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打下科学基础,使这些患儿均在住院期间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医务人员要以对待健康的孩子一样的心态对待脑瘫的孩子,因为患儿家长的心态极其敏感和脆弱,有时言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患儿家长的不满由于患儿的病情打乱了原来平静的生活,许多生活习惯都要改变,加之长期的康复训练、治疗和较大的医疗费用,时间久了,有些家长就会放弃继续治疗的信心。我们要鼓励患儿家长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将康复目标分成几个阶段,这样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让家长有一份成就感和满足感。
减少压力,加强自我肯定
脑瘫患儿给家庭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压力,此时任何改变都最好暂停,因为过多的改变会产生紧张情绪,改变只会增加这个家庭的压力,例如搬家和怀孕。要让家长坦然面对患病的孩子,不要自责是不是自己干了什么事情得到报应,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嫉妒健康的儿童。
扩大交往,树立信心
医务人员应鼓励家长扩大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接触面,鼓励家长参加一些带娱乐性质的活动,鼓励其亲朋好友来医院探视,发掘自己的本性,寻找一个温和有趣的正常爱好,例如听音乐、慢跑、绘画、散步、下棋,这样可以加强家长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方面也可以得到放松,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其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脑瘫患儿,要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学会了用“爱”关怀病人,用“心”理解病人;要增强护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因为,护士要给病人作相关疾病知识的宣传,进行健康教育,这需要护士较全面地掌握疾病的基础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等,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病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指导,对于患儿家长的积极主动治疗和患儿的康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