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根据我国第一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1988)的建议,所谓发育早期阶段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期间。本病并不少见,发达国家患病率在1‰—4‰间,我国2‰左右。
1、运动障碍性质分类
(1)痉挛型: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50%—60%。主要因锥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肘、腕关节屈曲,拇指内收,手紧握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或尖足。
(2)手足徐动型:除手足徐动外,也可表现扭转痉挛或其他锥体外系受累症状。
(3)肌张力低下型: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
(4)强直型: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5)共济失调型:小脑性共济失调。
(6)震颤型: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7)混合型。
2、按瘫痪累及部位分类 可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驱赶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