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出血性疾病要做的十项诊断检查。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反应凝血因子消耗、纤溶活力增强及FDP增加。
1.血小板计数
<100×109/L有诊断价值,特别是进行性降低。
2.凝血时间
(CT,试管法)DIC早期,即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后期继发纤溶为主,血液呈低凝状态,凝血时间延长。
3.凝血酶原时间
(PT)是外在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DIC时因因子Ⅰ、Ⅱ、Ⅴ、Ⅶ和Ⅹ等均减少,故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有意义。
4.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KPTT)
是内在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除因子Ⅶ和XIII外,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都可使KPTT延长。正常35~45秒,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有意义。DIC的高凝期KPTT缩短,在消耗性低凝血期KPTT延长。
5.纤维蛋白原定量
正常值为2~4g/L。DIC时被消耗,<1.5g/L有意义。但在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创伤或休克等“应激”状态下,纤维蛋白原量可增加,此时所谓正常量,实际已有所降低。
6.凝血酶时间(TT)
反应凝血第三阶段的试验,正常16~18秒,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诊断价值。DIC时纤维蛋白原减少及FDP增加,所以TT延长。
7.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血凝块溶解速度可反映纤溶酶活力(优球蛋白凝块中含有纤溶酶原及纤溶酶活化素),正常为60~120分钟,<70分钟,提示纤溶亢进。
8.血浆副凝固时间
DIC时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与继发性纤溶形成的FDP结合形成一种可溶性复合物,当遇到鱼精蛋白或乙醇时,复合物分离,纤维蛋白单体又自行聚合成絮状物或胶状物,这种不经凝血酶作用而引起的凝聚现象称副凝。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见于DIC的早期。假阳性率高,局部血管内凝血亦可阳性,DIC晚期为阴性。
9.FDP免疫学测定
FDP的X、Y、D、E碎片仍具有纤维蛋白原的某些抗原决定簇,故能与抗纤维蛋白原血清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FDP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以乳胶凝集试验(半定量法)最为快速简便,正常值<10mg/L。
10.红细胞形态学观察
血片上可见碎裂,畸形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