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20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加,以每10年20~50%的比例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全球每年约有18万人死于哮喘。我国的哮喘死亡率高达36.7/10万,居全球第一。WHO发表的《全球哮喘负担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亿人患哮喘病,25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为哮喘所致。目前哮喘已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心身健康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潍坊医学院副院长孙宏伟博士于1999年提出,哮喘的发病是受到"始基作用"的生物因素(感染、过敏等)、"扳机作用"的社会因素(各种社会环境、生活事件等)及"推波助澜"的心理因素(人格特征、情绪特征等)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疗行为只能改变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无法改变和消除其心理社会问题。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只有多方位、多层次地探讨哮喘病的发生、发展,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哮喘。2002年WHO重新修订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出了全球哮喘防治的最新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在哮喘的防治中"了解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学会必要的心理调试技术"。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明确指出,哮喘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和管理可以显著地提高哮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提高患者防治依从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经费开支的目的。

      由此可见,深入探讨心理、社会因素诱发、加重哮喘的机制及心身关系;摸索出一套针对哮喘患者心理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及心理干预方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任务。以往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数的研究只是从单因素的角度对哮喘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临床调查,较少从多因素的角度进行探讨,因此难以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哮喘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缺乏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方案。(3)教育管理和心理干预相互独立,因此无法在解决患者心理困扰的前提下,调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其自我管理的信心。

      基于以上不足,从2006年起,北京红楼世纪功能音乐研发中心与潍坊医学院有关部门合作,在孙宏伟博士领导下,开展利用音乐疗法参与哮喘病治疗的研究和试验,并将其作为《心理干预和教育管理对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联合研制的治疗音乐经过潍坊医学院若干附属医院数百例哮喘患者的临床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音乐治疗成为对哮喘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好评。同年,教育部批准该项目立项,《心理干预和教育管理对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课题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正式实施。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顺利地向前推进,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将对心身疾病治疗和音乐治疗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