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认为其病因不外先天不足、烦劳过度、脾胃虚弱、肾精亏虚、瘀血内结及外感邪毒等伤及气血、脏腑,影响骨髓、肾、脾、肝等,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且精血同源。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精主要依赖于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三脏受损而致虚劳血虚诸症。因而不论瘀血内结,药毒内伤,外邪内侵,烦劳过度,先天禀赋不足和饮食不节,肾乃本病之根,其病理发展为先脾虚后肾虚,在治疗上分清主次缓急和综合立法。再障贫血的发热,出血之因,不外内伤和外感。内伤发热则为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或脾肾阳虚,虚阳外浮或脾气虚而发热;外感发热则为邪正相争。出血症状常见于阴虚内热或外感实热均伤及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脾气虚失于统摄,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而溢于脉外。治则:西医学对再障贫血的发病因素概括为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刺激所造成的,因此本病是一种较难治愈的血液病,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必须掌握病情进展的快慢性、严重性以及病变广泛程度的不同,进行分型论治,但又依西医确诊为再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辨证理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初此病多呈阴虚表现,因上所述先脾虚后肾虚,治脾是标,治肾是本,因肾不藏精,精不化血,阴血虚少产生内热,出现五心烦热、盗汗、虚烦难眠、齿龈皮肤等各种出血症状,舌淡干少津、脉细弱,治宜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佐以凉血止血,此法也就是从阴引阳逐渐转入培补脾肾之阳的治疗法则上去,待至出现阳虚证候或阴虚阳虚证候交替呈现时,拟治滋补和温补脾肾并施,上属证明阴虚是标,脾肾阳虚是本,治标不治本则出现阴盛阳虚的症候,治本不治标又能导致助阳动火,必须注意若使用苦寒泻火或益气摄血都会导致变证丛生,正如唐容川的《血证论》所述:“当补脾者十之三四,当补肾者十之五六,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这个比例虽不是一成不变,但在临床上确有一定参考价值。
也须遵循“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因之,确定治则是关键,但又依辨证为宗旨。就脾肾阳虚型再障来说,先健脾后温肾,因先脾虚后肾虚,但健脾为辅,温肾为主,分清谁是标,谁是本,在临床上就容易立法方药了。大多数患者都是由急性期通过治疗后转化为慢性期的,在辨证治疗时,往往被一些隐匿症状所迷惑,因此治疗时则会有单纯性和偏面性,据经验之谈,对再障病人要有高度责任感和治疗上的钻研精神,要抓住病人的心理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反复考虑,依照证型演变和治疗规律的变化,从病程初、中、后、末期的治疗,用药则遵循凉、平、温、热之规律,也就是病初期使用滋阴补肾,促进发热、出血症状消失,以稳定病情。中期滋阴济阳,缓解症状,巩固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