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医学家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国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还发现,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不及时进行治疗,还可能引发“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因此,慢性脑供血不足又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首先是血管因素。正常情况下,给大脑供血的血管有两套动脉,一套叫做颈动脉系统,一套叫做椎动脉系统。这两套动脉血管在头颅内还相互联结,以确保脑部的血液供应。
因此,任何原因引起上述给大脑供血的动脉血管的管径变小或管壁变硬等,都可减少大脑的正常供血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在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其次还有动脉炎、动脉狭窄等。第二是血流动力学因素。例如血压,大脑的血流量和血压的高低直接有关。一般情况下,随着血压的升高,大脑的血流量相应增加,但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如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时,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减少;反之,当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时,也同样会使大脑的血流量减少。
因此,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因大脑的血流量减少而不能确保脑组织的正常供血。第三是血液成分的变化。例如血液粘稠度,医学研究证实,血黏度增高是使大脑供血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压、糖尿病、尼古丁、酒精刺激等都可以使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减少脑组织的正常供血。